前不久,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曾提到,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農作物種子、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化學制劑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加快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這里點出的領域,很多都上過無數次熱門,而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似乎打中了人們的認知盲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的競爭,往往也是科學儀器的競爭。
科學儀器作為科學家的“眼睛”,常被比作高端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這個行業雖然體量不大,卻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商業部國家標準局出過一份報告:儀器儀表工業總產值只占工業總產值的4%,但它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達到66%。
雖然國家一直在鼓勵企業自主研發,但國產儀器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低端科學儀器市場,高端科學儀器設備依然非常依賴進口,不僅科研工作受制于人,費用也十分高昂。在高端科學儀器市場中,不少國外科學儀器廠商都制定了只換不修、先付費后檢修的霸王條款,這種濫用市場支配權的行為讓國內眾多科研人員深感“頭痛”。這里有一些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當年中科院院士杜江峰課題組曾經東借西湊、千辛萬苦地購買了一臺外國的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EPR),購買過程中卻經歷了對方臨時加價、維修等待半年等糟心事。這件事讓杜江峰院士意識到,中國必須改變受制于人的局面,振興自主科學儀器已經刻不容緩。
國儀量子 X波段脈沖式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
無獨有偶,2019年11月,清華大學分析中心磁共振實驗室的某國外品牌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測不到信號,原廠工程師確認硬件損壞,但由于返回原廠維修需要等待較長時間,于是該實驗室嘗試聯系了國儀量子進行維修。國儀量子于2018年發布了中國*商用“脈沖式電子順磁共振(EPR)波譜儀”,具有EPR產品自主研發實力和專業的服務支持體系。國儀量子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安排了EPR工程師前往現場,經過排查和檢修,已使實驗室的EPR譜儀重新測到信號。
這些故事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高端科學儀器被“卡脖子”之痛。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國產科學儀器長期“受制于人”呢?
首先,科學儀器是一個研發周期長、技術壁壘*的行業。
這要求入行的企業需要具備出眾的材料學、化學等領域的技術和知識儲備,同時還需要擁有豐富的經驗。相比起步早、行業環境好的外國公司,中國企業缺少先天性的優勢,后天所需的人才方面更是一大短板。
其次,我國儀器企業布局散,規模小。我國儀器儀表行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年營收超過50億元的企業屈指可數。偏低的營業收入會影響到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而過于分散的產業結構,則導致每一個企業都在各自為營,資源和精力無法集中。
最后,造不如買思潮的盛行,將剛剛起步的國產科學儀器扼殺在搖籃中。
早在1958年,我國其實就已經研制出第一臺國產透射電鏡。20世紀70年代末,國產透射電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由于當時“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錯誤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耽誤了國產科學儀器進階的黃金時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自主高端科學儀器品牌——國儀量子誕生了!
作為一家以量子精密測量為核心技術的科學儀器公司,國儀量子致力于為全球范圍內企業、政府、研究機構提供以增強型量子傳感器為代表的核心關鍵器件、用于分析測試的科學儀器裝備、賦能行業應用的核心技術解決方案等產品和服務,目前已有多款儀器在多項關鍵性能指標上實現了與世界先進水平并跑或超越,實現了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的產業化落地。國產儀器和外國儀器相比,在可靠性、應用性、可生產性、可維護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一時半會兒難以追趕。但很多高端科學儀器之所以高端,其實就在于能達到更高的分辨率和更準的精確度,這些正是量子精密測量可以發揮長處的地方。目前我國的量子信息技術研究處在世界前列,用先進的量子精密測量技術做科學儀器,很可能為我國高端科學儀器行業提供了一個“彎道超車”的變革式機遇。未來,國儀量子將堅持創新驅動,圍繞量子精密測量和量子計算技術,打造先進儀器產業集群。
就像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2021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峰會上說的,應該鼓勵優先使用國產設備、材料和芯片,只有在試用中才能夠試錯、改進和提高。科學儀器行業也是如此,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國產科學儀器,讓這個行業發展的越來越好,讓中國的科研工作擺脫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讓基礎科學更快更好地發展。
未來,國儀量子將繼續瞄準世界前沿,以匠心打造科學儀器,賦能各行各業,建設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