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心磁信號探測的意義人體磁場能夠反應人體內部各種組織及器官的信息。對人體磁場進行測量可獲得有關人體疾病的信息,其檢測效果及便利程度已超出對人體生物電的測量。心磁大小大概在幾十pT量級,相較于腦磁而言,是人類較早研究的人體磁場之一。心臟的心房和心室肌肉的周期性收縮、舒張伴隨著復雜的交...
關于磁共振波譜儀幾個疑難問題的解答磁共振波譜儀來源于原子核能級間的躍遷。只有置于強磁場中的某些原子核才會發生能級分裂,當吸收的輻射能量與核能級差相等時,就發生能級躍遷而產生核磁共振信號。用一定頻率的電磁波對樣品進行照射,可使特定化學結構環境中的原子核實現共振躍遷,在照射掃描中記錄發生共振時的信號位置和強度,就得到核磁共振譜。核磁共振譜上的共振信號位置反映樣品分子的局部結構,信號強度則往往與有關原子核在樣品中存在的量有關。磁共振波譜儀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結構解析工具,化學位移提供原...
電子顯微鏡是根據電子光學原理,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代替光束和光學透鏡,使物質的細微結構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成像的儀器。分辨能力是電子顯微鏡的重要指標,它與透過樣品的電子束入射錐角和波長有關。可見光的波長約為300~700納米,而電子束的波長與加速電壓有關。當加速電壓為50~100千伏時,電子束波長約為0.0053~0.0037納米。由于電子束的波長遠遠小于可見光的波長,所以即使電子束的錐角僅為光學顯微鏡的1%,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仍遠遠優于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由鏡筒、真空系統...
近日,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王亞等人與理論合作者北京大學劉雄軍等合作,在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體系的量子模擬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量子淬火動力學在實驗上模擬了凝聚態體系中尚未觀測到的三維手性拓撲絕緣體,并對體內和表面的拓撲物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研究。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simulationforThree-DimensionalChiralTopologicalInsulator"為題,發表在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Rev.Lett...
據悉,近日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石發展、王亞等人在金剛石單自旋量子精密測量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提出并通過實驗實現了一種以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單自旋為量子傳感器(以下簡稱“金剛石量子傳感器”)的電探測方法,并首次通過磁抑制的NV色心實現了金剛石近表面電噪聲信息的提取,為金剛石量子傳感器在電探測方向的應用提供新的途徑。且該研究成果以“編輯推薦”形式發表在近期的《物理評論快報》上[NanoscaleElectrometryBasedonaMagnetic-Fie...
據悉,近日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提出并實驗實現了一種基于金剛石氮-空位(NV)色心量子傳感器的高分辨順磁共振探測方法,獲得了千赫茲(kHz)譜線分辨率的單自旋順磁共振譜。其研究成果以“Kilohertzelectronpara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ofsinglenitrogencentersatzeromagneticfield”為題,發表在《科學進展》上[ScienceAdvances6:eaaz8244(2020)]。電子順磁共振...